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北师大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中历史选修二1.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692 类型:同步测试
阅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共41题)
  • 1.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 冶铁技术的落后  B . 精耕细作的需要 C . 小农经济的阻碍 D . 耕牛的极度缺少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

    下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

    A . 男耕女织  B . 精耕细作 C . 集体劳作 D . 粗放经营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此工具名称是(  )

    A . 耧车  B . 翻车 C . 筒车  D . 曲辕犁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4. 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农作物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主要( )

    ①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 ②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

    ③宋朝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调整 ④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5.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  )

    A . 刀耕火种 B . 耜耕  C . 铁犁牛耕  D . 集体耕作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6. (2022高一下·陕西月考)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 . 精耕细作  B . 铁犁牛耕 C . 封建土地私有制  D . 自然经济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7.

    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  )

    A . 春秋时期 B . 秦汉时期 C . 魏晋时期 D . 隋唐时期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8. “犁”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下列关于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便于控制耕地的深浅 B . 东汉时一牛挽犁完全取代了耦犁 C . 春秋战国开始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D . 古代犁的雏形是神农发明的耒耜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9.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

    A .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 .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 . 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0. 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 B . 家长制受到挑战 C . 公民意识增强    D . 中央集权的削弱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1. (2022高一下·安塞期末) 《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

    A . 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 . 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 . 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2. 表1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

    (单位:件)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 . 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 . 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 . 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 . 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3. (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 耕牛的极度缺少 B . 精耕细作的需要 C . 冶铁技术的落后  D . 小农经济的局限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4. 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 B . 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 . 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 . 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5. 《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 贵族的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 B . 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 . 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 D . 社会贫富差别拉大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6. (2019高一下·平遥期中)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

    A . 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 . 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 .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 . 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7. 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

    A . 井田制 B . 均田制  C . 私田制 D . 公田制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8. 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符合此评价的是(  )

    A . 井田制 B . 土地私有制 C . 均田制 D . 方田均税法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9.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 . 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 . 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 . 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0. (2020高三上·罗山月考) “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佃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 . 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 . 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 . 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1. 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 .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 .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 . 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2. 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

    A . 减免纳税 B . 按人纳税  C . 加征商税  D . 按地征税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3. (2019高三上·泰安月考)

    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据图可知汉代(  )

    ①法制相当健全 ②重视土地私有 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买卖土地自由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4. 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这一现象(  )

    A . 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 B . 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放任 C . 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 D . 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5. 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  )

    A . 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 B . 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 C .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D . 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6.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

    A . 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 . 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 . 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 . 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7. 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 )

    A . 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 B . 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C . 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 . 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8.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 .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 .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 .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 .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9. 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


    A . 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B . 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 . 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D . 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0.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


    A . 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B . 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 C . 土地经营相对公平 D . 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1. 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

    A . 各国税制的改革  B . 土地买卖的加剧 C . 铁犁牛耕的推广 D . 井田制度的瓦解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2. 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一般认为,永佃制萌芽于宋代,明代时有所发展,清代时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永佃制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  )

    A .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B . 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加重 C . 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 . 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3. 牙人,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宋朝时期,土地典当买卖中,在大部分的情形下,牙人都参与交易过程,并在价格磋商中起很大作用。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说明(  )

    A . 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B . 宋朝商业水平较低 C . 政府改变市场管制政策 D . 商业发达导致土地兼并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4. 钱穆《国史大纲》:“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 . 井田制 B . 均田制 C . 地主土地所有制 D . 小农土地所有制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5.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贷賙(zho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 . 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间的关系  B . 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控制 C .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 . 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6. (2022高一上·礼泉期中) 《诗经·甫田》中曾这样描述齐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无田(diàn,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维莠(yǒu,杂草)骄骄。”据此可以推知(  )

    A .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  B . 春秋时期出现了私田 C .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D . 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7. 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


    A . 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 . 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 . 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 .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8.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 有利于社会稳定 C . 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 . 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9. (2017高三上·邵东月考) 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 . 小农经济的形成 B . 赋税制度的变革 C . 土地制度的变化  D . 重农抑商的推行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40.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日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

    A . 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 . 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 .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 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41. (2017高三上·新津开学考) 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

    A .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 .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 .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阅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以下试题为分解版,完整版试题附后) (共12题)
  • 42.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物质生产出现很大改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4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

    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 (2) 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46. 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顺治元年(1644年)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此后圈地令又下了两次,范围扩火到河间、滦州、遵化、永平等42府,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八旗园地称旗地,不准私自买卖,违者按律治罪,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他们扶老携幼,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生活艰辛。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两国圈地的主要相似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圈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3. (3) 分别指出两场圈地运动的实质。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48.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 (2) 比较图4和图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户家庭情况、农户家庭务农人员情况、农户家庭承包地情况和农户年收入情况。通过对于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的相关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基本内容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家庭人数

    6

    1

    4.000

    户主年龄//岁

    81

    25

    53.000

    劳动力人数

    6

    0

    2.7801

    常年在家务农人数

    3

    0

    0.9929

    半务农人数

    2

    0

    0.4043

    在外打工人数

    5

    0

    1.3830

    其他

    3

    0

    0.2000

    每户承包耕地//hm2

    66.67

    0

    0.9801

    自己耕种//hm2

    0.33

    0

    0.1814

    承包他人耕地//hm2

    2.2

    0

    0.0871

    给别人种//hm2

    1.33

    0

    0.0845

    家庭年收入//元

    500000

    4000

    86319.2424

    耕地收入//元

    25000

    0

    15586.3158

    打工收入//元

    248000

    0

    70732.9266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物质生产出现很大改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 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 创办《万国公报》 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 (3) 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5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

    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

    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

    材料四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大包干、承包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农经济日益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仅如此,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 (2) 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 (3) 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 (4) 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试从人地矛盾的角度指出解决的出路。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52. 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材料二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三 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

    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2014年07月14日《北京日报》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5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顺治元年(1644年)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此后圈地令又下了两次,范围扩火到河间、滦州、遵化、永平等42府,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八旗园地称旗地,不准私自买卖,违者按律治罪,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他们扶老携幼,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生活艰辛。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两国圈地的主要相似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圈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3. (3) 分别指出两场圈地运动的实质。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分值设置
题数:53
难度系数:0.76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第Ⅱ卷 主观题
二、非选择题(以下试题为分解版,完整版试题附后)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备课组卷

备课组卷助手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