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应后b物质中的“属于 (选填序号)
A 单质 B 化合物 C 混合物
(2)反应后方框内应再填入1个微粒(选填序号)。
A B C
(3)该反应的类型是反应(“化合”或“分解”)。
(4)写出符合该微观示意图的一个具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臭氧(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强得多,可以支持燃烧。空气中的氧气在高压放电的条件下能转化为臭氧。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臭氧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研究人员用臭氧分析仪监测紫外灯照射产生的臭氧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1,还通过实验研究了臭氧浓度与其杀菌效果的关系如图2。
阅读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小明发现装有膨化食品的包装袋内都充有一定量的气体。他和同学对所充气体的作用及成分产生了好奇,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包装袋内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包装袋内的气体为:
猜想1:氧气;猜想2:氮气;猜想3:二氧化碳;猜想4:二氧化硫;猜想5:空气。
(1)通过分析,大家认为猜想1是错误的,理由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填“活泼”或“不活泼”),易与食品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猜想4也是错误的,理由是:;
【查阅资料】
①镁能与氧气、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常温下生成物几乎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②镁还能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Mg3N2)固体,常温下氮化镁能与水反应,生成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
【进行实验】
(2)实验一:抽取包装袋内气体一瓶,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小明据此推断只有猜想2成立。小红不同意此结论,理由是;
实验二:另抽取包装袋内气体一瓶,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小组同学据此判断猜想不成立,猜想2成立。
为进一步确认猜想2成立,小组同学进行了实验三: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另取一瓶包装袋内的气体,向其中伸入燃着的镁条,观察现象; |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 猜想2成立 |
②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的蒸馏水中,并滴入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 现象是: |
【实验反思】
(3)写出上述实验操作①中的一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拓展延伸】
(4)小明同学将镁条打磨成光亮的银白色后,利用如图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用镁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所测得的结果会(填“小于”、“大于”或“等于”)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