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近腊月末,景气和畅,蓝田山可游。足下方温书,予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深潭,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绿水沦涟① , 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此时独坐,多思曩昔,携手赋诗也。
当待春中,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斯之不远,倘②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③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改)
【注释】①沦涟:泛起涟漪。②倘:或许。③天机清妙:性情高远。
-
(1)
下面各项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与山僧饭讫而去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 . 实是欲界之仙都 但微颔之(《卖油翁》)
C . 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D . 清流见底 回清倒影(《三峡》)
-
-
(2)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从古至今人人皆爱山川之美,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B . 【甲】文多用骈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其中写景多用散句,议论抒情多用骈句。
C . 【乙】文描写了当地的冬色、月光下的夜色及春色。写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生动地写出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D . 【乙】文“当待春中”后的四个四字句凝练描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这与前面深冬景色的淡雅清冷恰成鲜明对照。
-
-
(3)
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
-
(4)
天天同学在梳理【甲】】【乙】两文的思维导图时遇到了困难。请你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帮他在以下思维导图的空白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甲】文 | 【共赏山川之美】 | 【乙】文 |
①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春山可望,轻鲦出水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光影配合之美 | ② |
③ | 动静相衬之美 | 白鸥矫翼,露湿青皋 |
-
-
(5)
天天想将【甲】】【乙】两文表达的情感进行对比,发现两文都抒发了对自然山川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请你帮他找出【甲】】【乙】两文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