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近日,“小英一家"“东北雨姐”等田园生活类头部博主相继被质疑人设造假,自导自淡,他们记录乡村生活的视频作品,曾引发千万网友关注并“追更”,现在却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表演”而非真实生活,一句“这个互联网到底还有多少是真的",一时间引发众多网友共鸣,也带给我们对短视频“去伪存真”的思考。
对于把日常生活“搬”进视频、直播的创作者,粉丝关注他们,是源于对“真实”的好感和信任,从情感意义上看,创作者的人设反,会让“走心”的观众倍党受伤,很多人都从乡村生活视频中休会过获得感和慰精感:“小英”以记录云南农村生活艰辛而打动人心,众多网友都为这个身处困境仍坚韧乐现的女孩送上鼓励:“雨”的视频以东北乡村为背景,通过干农活、做农家菜等展现远离城市喷的田园生活,很多观众表示,一听到那标志性的背景音乐就“浑身充满了干劲”,但当发现自己的真情实意被当作了“流量密码”,观众很容易觉得真心被平负,而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类短视频往往从初期就有着明确的商业目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剧本,带货诉求明确,动观众情绪,吸引人们为其点赞、打赏、购买商品,有的甚至涉嫌虚假带货、引流传销,当真实性成为可被随意操控的变量,最终目的是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如何不让观众懊恼“小丑克是我自己”。
(摘编自吴雨阳《靠“表演生活"赚流量走不远》,2024年12月2日《新华日报)第3版)
【材料二】
消失1217天之后,李子柒回归了,一出手便是“王炸”。她更新视频《雕漆隐花》,以给奶奶做的紫漆柜为题,隐喻“紫漆柜,子柒归”,5小时观看量破亿。网友感叹:“断更三年,李子柒将赛道拱手相让三年,但依然只有一个李子染。”
李子柒1990年出生,因父母婚姻破裂,自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在清贫的乡村生活中,她学会了种地、缝衣、竹编、浣洗、放牛……2004年李子柒进城打工,最初在餐厅当服务员,睡过公园长椅,寄居过桥洞,后拜师学打碟,当DJ,后来因奶奶生病需要照顾,决定回乡发展,开始学拍视频。2016年3月25日,李子柒发布第一个视频《桃花酒》,视频虽然是用手机拍摄的,剪辑手法也粗槌,但古色古韵的基调,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点赞量很快突破5万,11月14日,李子染发布短视频《兰州牛肉面》,为制作视频,她特意前往兰州拜师学艺一个月,反复拍摄200多个镜头,拍了整整3天。5分钟的视频,8000多万的播放量,李子染的“粉丝”一夜暴涨100万,每天都有广告商寻求合作,诞生于流量时代的她,却从未被流量挟,她不追求热点,不造梗,没有直播,也不带货,以月为维度更新视频,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
“没有戏剧化的事情和纷争,只有文化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被竞争和效率充斥、不断加速的世界里,李子柒视频中展现的传统田园生活,为身陷现代生活困境的大众提供了一种出路、一个心向往之的乌托邦,帮助他们抵抗现代生活的焦虑。
央视新闻曾如此评价李子染:“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也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多可能。
(整合自2024年第12期《金融博览》和第33期《看天下》)
【材料三】
网络乱象频发,没有人可以真正置身事外。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维护一个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让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得以传播,让良好社会秩序得以维护,近年,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自媒体”乱象、网络水军操纵信息内容等问题,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主流媒体要敢于担当、敢于澄清谬误、激浊扬清,破除典论场中嘈杂之音。自媒体更应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流量造假不仅涉及民事责任,甚至会演化为刑事责任:可以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成为制造混乱和误导的源头,而对于受众来说,也要坚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谨慎“吃瓜”,拒绝“奶头乐”流量制造的信息茧房,理性地对待我们的每一次转赞评。
(选自2024年4月13日《学习强国·封面新闻》,有删改)
正能量网红标准 | |
评价维度 | 评价标准 |
① | 视频、直播等内容真实可信,具有创意和吸引力。 |
个人品质 | ② |
③ | ④ |
…… | …… |
结合材料三、针对“新闻链接”中网红扎推联合国“开会”乱象、思考国家、主流媒休、自媒体及受众分别可以做些什么,请选择其中两个角度回答。
新闻链接
近日,某社交媒体上,突然冒出不少在联合国总部“开会”的网红博主,拉满“成功人士”“青年精英”造型,然而随着媒体深挖,真相却令人啼笑皆非。其实联合国总部可以买门票进入参观,并不值得炒作,网红纯粹是利用信息差,拉大旗扯虎皮圈粉圈钱.
班级里也有同学想要成为网红,针对此情况,班里组织一场辩论会.
正方观点:“成为网红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反方观点:“成为网红并非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你支持哪一方观点?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根据你的立场准备150字左右的辩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