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钉纹簋(音鬼)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食器,1959年在安徽省由屯溪市弈棋公社修建飞机场时出土,埋藏地下已逾2500余年,仍然完好无损。它造型别致,独具风格,为春秋时期吴越地区铸造的一件很具特点的铜簋,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即国宝级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行于商周时期,春秋逐渐衰落,战国时就很少见了。簋的形态变化最多,一般是圆腹,侈口,圈足。商代簋无盖、无耳,或有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双耳或四耳;吴越地域的簋则基本上都是双耳无盖。此件乳钉纹簋呈圆形,口微侈,鼓腹,圈足,平底,通高16.5厘米,口径27.7厘米,重7公斤,设有双耳,耳背附镂空棱脊,这种装饰,极为少见,精致美观。腹部饰斜方格乳钉纹,规整突出,且以细密雷纹填底。颈、耳、足均用半浮雕手法饰以变形夔纹。夔是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此簋上的变形夔已发展为几何图案化装饰。繁缛细密的变形夔纹与形象突出的乳钉纹组成了有规律的花纹图案,粗中有细,和谐统一,造成了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这些都是当时吴越地区制造青铜簋的鲜明特点。与乳钉纹同时出土的一批铜器中,还有三件铜鼎和一件几何变形兽纹簋。簋的形状大小与乳钉纹簋基本相同,只是腹部作扁圆形,据专家研究,屯溪出土这两件青铜簋皆为吴越之器。
商周春秋时期的中原铜簋,器物敦厚凝重,纹饰粗放简单,到了春秋后期逐渐衰落。可是,这个时期的吴越地区铸造铜簋却异常发达,而且器壁很薄,花纹细密精致,既承袭了中原地区铸簋传统样式,又在生产技术和艺术水平方面注入新的生命。因此,考古专家盛赞这件乳钉纹簋是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完美结合,既是一件实用器皿,更是一件具有很高价值的工艺美术品,为同类器物中所罕见。
簋在商周时期是重要的礼器,它和列鼎制度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而且是以偶数出现。据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安徽屯溪同一古墓出土三鼎二簋,正与文献记载的情况相符。考古发现证明了历史的真实。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
登录查看答案解析试题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