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太平天国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此变化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
材料一: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两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
材料二:应该给予妇女一切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充分培养她们的才干,促进她们的身心发展;给予她们最大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完全摆脱习俗、依赖、迷信等各种形式的束缚;抛弃扭曲人心的恐惧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不管是什么地方,凭借个人能力,而不是依靠人为的继承、财富、家庭、地位。
──美国女权主义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1815—1903)
现代史应该始于五四运动;
现代史应该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现代史应该始于1911年辛亥革命或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根据“现代”的历史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三种流行的中国现代史划分标准进行评析。
材料:秦汉时期,遗嘱仅为民间约定,东汉名士马融,临终“遗令薄葬”。曹操临终前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而晋初太保王祥临终令子孙。以“信、德、孝、悌、让”为立身之本。而汉沛中一富豪病重召集族人到场,托遗令:全部财产交给女儿。
唐宋时期,不仅有大量遗嘱实物出现,而且大批遗嘱详文开始流行。唐初,刘基“遗令给诸子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唐宰相姚崇去世之前,“先分其田园,令诸侄各守其分”。唐《丧葬令》规定;“若亡人在日,自有遗嘱处分,政验分明者,不用此令。”宋仁宗曾两次治令:“若亡人遗嘱政验分明,依遗嘱施行,从之。”到嘉祐年间,并将此令明确为“遗嘱法”。
──《秦汉至唐宋遗嘱制度的改革》
材料一: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论述的实业思想:“欲谋实业之发达者,非谋其一端则可成效也。必也万般齐发,始可收效”。兴办实业,须“经过大量认真的调研、勘察,有相当的学理和事实依据”。在考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后,提出“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惟愿实业发达与解决广大人民“吃饭”、“穿衣”相结合,通过实业而“救穷”、“致富”。
材料二:张謇在论述实业救国时强调:“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诿,不自大而夸”。“法古法今,法中国,法外国”。“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自身的早期现代化模式。”
《万朝报》直陈:“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尝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嘲笑日本为“模拟欧洲文明之皮相的小岛夷国”。荒尾精在1894年10月《对清意见》一书中指出:“在各省设置总督巡抚,任以兵马权,统领绿营军,恐其背叛,割财政权予布政使,储粮权予粮储道,武器权予兵备道。”各地总督巡抚“各自任意制定兵制,进行训练”全国八旗绿营80余万兵,但除“练军”外,皆为手执大刀长矛的旧式兵,士气操练均无可观之处。旅顺失陷前,清军共30余营,但“六统领互不相系属”,“诸将互观望”,“致以北洋屏障措手让人”清军四支水师“皆处于半独立状态,甚至暗地里将对方视为敌人”。尾崎行雄在1895年的《支那处分案》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知道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尚不知国家为何物,焉有国家思想乎?”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 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