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②通过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均可制得二氧化碳;
③凡均一、稳定、透明、澄清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④棉花、羊毛、塑料和天然橡胶等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对所得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选 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NaOH溶液(Na2SO4) | 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 |
B | CaO(CaCO3) | 加水溶解、过滤 |
C | CO(CO2) |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
D | CuSO4溶液(H2SO4) | 加足量氧化铜粉末,过滤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实验结论 | |
A | 用磁铁充分接触该混合物,磁铁上吸附有少量黑色粉末 | 用化学方法可以分离镁和铁 |
B | 向该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泡产生 | 该气体一定是氧气 |
C | 将该混合物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反应结束后有固体剩余 | 剩余固体中一定有铁 |
D | 将该混合物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结束后有固体剩余 | 剩余固体中一定有铜,一定没有镁 |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其变化过程的是( )
A.向pH=10的KOH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 B.一定质量KClO3和MnO2混合物制O2 |
C.向FeCl3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 | D.20℃时,向一定质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
我国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前列,下图是铈(C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铈原子的质子数是;
A.溶液中一定有M的离子 B.固体中一定有Ag和Cu
C.固体中一定有Ag D.溶液中一定有Ag+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请回答:
我国南海海岛众多,但淡水资源匮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设计了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原理如图3所示.
①在相同时间内,岛上晴天气比阴雨天气制得淡水更多,其微观解释是.
②若某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5%,利用该装置将1000kg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测定发现,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原来海水的十倍,则可得到的淡水为kg;已知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剩余海水是(填写“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确定”).
A.蔗糖和水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铁和氯化铜溶液
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变化如图6所示.
①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g.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7所示: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
Ⅱ、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8所示.
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
在一烧杯中盛有42.2gCaCO3和CaCl2的粉末状混合物,向其中264.6g水,使混合物中的可溶物完全溶解.然后再向其中逐滴加如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烧杯中难溶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
②
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由氢、碳、氧、钙、铁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A是一种红色固体,D是可供给呼吸的气体,A、B、E、F都由两种元素组成,G由三种元素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某固体可能含有NaOH、NaCl、Na2CO3、CaCl2、MgCl2五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相关实验及现象如下(微溶性物质按可溶性处理):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物 | ①碳酸钙粉末+稀盐酸 | ②碳酸钠+稀硫酸 | ③块状碳酸钙+稀盐酸 | ④碳酸钙+稀硫酸 |
现 象 | 剧烈,瞬间完成 | 剧烈,瞬间完成 | 有平稳气流产生 | 很慢,稍后停止 |
【提供资料】①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物质。
②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H2O、HCl气体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气,不能与N2发生反应。
①写出检验G中气体的方法。
②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③若观察到,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除尽。
【猜想与假设】下面是同学们提出的3种猜想:
猜想1:是NaOH 猜想2:是NaHCO3 猜想3:是Na2CO3
你认为猜想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反思与评价】实验之后,该小组对实验进行反思。
①某同学认为上述方案存在不足,他的理由是。
②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