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16-12-21 浏览次数:873 类型:中考模拟
阅卷人
得分
一、一.选择题(共30题)
阅卷人
得分
二、二.非选择题(共6题)
  • 31. (2016·苏州模拟)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1)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 (2)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3. (3)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在高温下炼铁:

    4. (4)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5. (5)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6. (6) 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7. (7) 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

    8. (8) 硫酸和烧碱反应:

    9. (9)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

    10. (10) 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知识点】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2. (2016·苏州模拟) 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研究.

    1. (1)

      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要证明它们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通过如下实验来进行.

      ①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 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

      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观察到现象时,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

      ②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pH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1、图2所示.

      由图1、图2可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已发生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

    2. (2) 对于某些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只要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观察到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3. (2016·苏州模拟)

    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完善如图1实验室除去粗盐中泥沙等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

      ①操作Ⅰ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②在蒸发过程中,待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2. (2) 由于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不能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粗盐进行精制.流程如图2.

      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了能除去粗盐中的CaCl2外,它还有一个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通过操作Ⅲ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用化学式表示).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4. (2016·苏州模拟) 将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同时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无色滤液.

    1. (1) 滤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用化学用语表示);

    2. (2) 滤渣中一定有

    3. (3) 请写出一个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5. (2016·苏州模拟) 用胶头滴管向盛有20.0g稀硝酸的烧杯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缓缓加入20.0g5.6%的氢氧化钾溶液;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待滴入最后1滴碱液时,混合液刚好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30s颜色不变,即可认为恰好完全反应.

    1. (1) 请列式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 (2) 将反应后的溶液冷却到室温,若要配置室温时的饱和溶液,还需向其中加入10.0g硝酸钠固体.按规范操作,用托盘天平称取10.0g硝酸钾时,若指针略向左偏转,要使指针居中的恰当操作是:

    3. (3) 根据上述情境,列式计算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36. (2016·苏州模拟)

    如图A~F是实验室制备某些常见气体的装置示意图.

    1. (1) 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用的发生装置有:(选填上图字母序号).

    2. (2) 装置E或F相对于装置C在操作方面的优势为:

    3. (3) 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CO2的比较(分别用体积相同的2个集气瓶收集)

      比较项目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方法可行性分析

      CO2气体生成和从水面逸出的速率远大于其溶解和与水反应的速率

      CO2密度比空气大,且

      收集过程分析

      集满现象

      “验满”分析:因气体无色,故集满与否较难确定.即便用燃着木条移近容器口火焰熄灭,也难以证明空气完全排尽

      向收集到CO2的集气瓶内倒入等体积适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先浑浊后变澄清所需时间较短

      先浑浊后变澄清所需时间较长

      由上述实验可得结论

      ;②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分值设置
题数:36
难度系数:0.6
第Ⅰ卷 客观题
一、一.选择题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第Ⅱ卷 主观题
二、二.非选择题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备课组卷

备课组卷助手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