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 | 周幽王宠爱褒姒,通过烽火博得褒姒一笑,留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周幽王的荒淫,招致西周灭亡。 |
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 | 周幽王主动进攻被废的申后的娘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 |
由此可知( )
中外贸易货值表(以海关平银两为单位)
年份 | 进口 | 出口 | 出入超 |
1872~1874 | 66,105,041 | 70,484,090 | (出)4,379,049 |
1882~1884 | 75,014,563 | 68,224,073 | (入)6,790,490 |
1887~1889 | 112,643,649 | 91,736,369 | (入)20,907,280 |
1892~1894 | 149,522,309 | 115,773,453 | (入)33,748,856 |
材料一:北宋境内三分之二的耕地都在南方。南方水稻亩产大多高于北方麦豆一倍以上,加之南方普遍实行的是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因而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北方。就手工业生产而言,由于南方许多地区都种植茶树、桑麻、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以此为原料的制茶、纺织、榨糖等行业在南方地区自然更加发达。由于海外贸易的拉动作用,东南地区的制瓷、日用器皿制造业等因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而更加具有活力。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财赋构成了宋朝财政收入的基础。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大提高,导致稻米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不敷需要。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浙地区,因桑、棉的种植致使粮食紧缺,需要从湖广、江西等地运入,于是出现一些粮食业市镇。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江浙地区是棉纺织业的中心,棉花种植很多,但仍供不应求。北方的河南、山东是新发展起来的植棉区,产量亦很可观,但棉纺业并不发达。当时南北方出现棉花和布匹的对流。
——摘编自王天有等《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对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全国教育界开始行动起来,“下乡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乡村教育的目的,是要扫除文盲,尤其是学龄者文盲和青壮年文盲,重视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工作,包括设立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以及实行征学制,强迫学龄儿童和青年农民就近入学等措施。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建设者还提出,乡村教育必须与改良农业、发展经济相结合,实行“富教合一主义”,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摘编自王建明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90年代后,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努力推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两基”工作。农村是“两基”工作的重点,国务院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各级政府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2001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试点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大力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
——摘编自欧阳雪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
材料一: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摧毁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内外势力和德意志联邦的全部旧关系,完成了300多年来德意志民族不断追求的统一大业,并把德国带入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统一的德意志民族不再任由欧洲强邻欺压和宰割。统一也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但其保留了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煽动并利用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德国成为欧洲国际政治中不安定的根源之一。
——摘编自唐晋主编《大国的崛起》
材料二:1945年2月,在法西斯灭亡的前夕,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一致同意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1949年9月,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尽管如此,接受了历史教训的德意志民族,在东欧剧变的历史环境下争取民族统一。1989年,民主德国宣布“柏林墙”开放,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在美、英、法、苏四强同意下,两德达成统一。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某校同学在探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世界与中国”这一问题时,搜集到19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中国一部分人对当时形势的言论,并整理成下表:
人物及作品 | 部分观点 |
夏燮著《中西纪事》 | 阳托和戎,阴同让衅,实昧抽薪之计,早贻伏莽之戎,此华洋之变局,亦千古之创局也! |
徐继畲著《瀛寰志略》 | 南洋诸岛国、五印度(因划分为五部分而得名)……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 |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
王韬著《变法自强》 | 居今日而论中州大势,固四千年来未有之创局也。 |
基于对上表的理解,结合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史实,围绕“变局”和“创局”提炼一个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结论明晰)
试题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