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②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③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④古代朝鲜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天文历算著作 | 主要内容 |
明代徐光启《崇祯历书》 | 运用西方数学知识和天文仪器,引进地球、经纬度等概念 |
清代王锡阐《晓庵新法》《五行星度解》 | 贯通中西历法,于日月食及行星测定多有创获 |
清代梅文鼎《古今历法通考》 | 全面的历学史,论述并及于回历、西历 |
以上内容可说明,明清时期( )
①石柱上刻写的是楔形文字 ②法典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③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础 ④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重要资料
材料—(如图):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 概况 |
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开始 |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 | 以闪入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鲜卑、拓跋各部、突厥人、塞人、白匈奴、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
13世纪开始 |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
材料二:近代以前,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几乎都对游牧世界带有歧视,都把以战车和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民族看作历史上的破坏力量,这使得对三次大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向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思想、文艺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来自游牧世界的各部族,基本上都逐渐融入农耕世界,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部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其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埃及草书、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希腊文)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它最初是由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后成为英国人的战利品。 | 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一组建筑构件,于1806年被苏格兰人从神庙上拆下,运回伦敦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
——摘编自(英)尼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 2002年12月,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并且一劳永逸地免除文物返还诉求的羁绊,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于慕尼黑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并被更多观众欣赏;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某一国家公民)并致力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摘编自《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