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

更新时间:2024-08-09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阅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6题;共48分)
阅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共4题;共52分)
  • 17. (2023高三上·宝安月考) 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初级团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孔子认为)家庭很理想地成为德性的第一所学校,而且还是使好社会得以可能的那些价值的来源”。而柏拉图认为:“它(家庭)不是把人们的心思集中在更广阔的公共事务上,而是把人禁闭在最大限度地关心其他家庭成员的卑微的欢乐与悲伤的天地之中”。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以西方现代“个人”与中国传统“家族”对举,主张以个人主义易家族主义的伦理革命。“家”成了中国宗法封建社会过时的制度,它因禁锢个体自由而阻碍民主国家公民的成长,成为现代性的最大障碍,它甚至被反传统主义者视为“万恶之源”。

    材料三

        “五四”时期,梁漱溟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家不仅是涵养德性的道德源泉,而且具有安身立命的宗教功能;中国人将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社会;这种组织与团体组织不同,它没有边界,不形成对抗。中国文化之伦理本位的相对论智慧,可以消解西方个人本位与团体本位的价值冲突。

    材料四

          在21世纪的转型中国,孝道、宗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祖育孙、春节团圆的春运巨流、家族企业、裙带风以及“家和万事兴”的信念,表明“家”仍然是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中心。2021年,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人大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以上材料摘编自高力克《中国人的家:梁漱溟论中国文化之特质》等

    1. (1) 依据材料一,概述学者关于“家庭”的认知。
    2. (2) 根据材料二、三,分别阐释学者观点的局限,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3. (3) 根据材料四,阐释促进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8. (2023高三上·宝安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工业世界的一小撮“新帝国主义”强国征服了整个非工业世界。全球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国际政治体系相互交织,形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完全的全球国际体系”。这是一个由英国主导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国际体系。

    材料二

    1900年至1945年,在科技大革命的影响下,人类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发生如此多的重大变革,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遭受如此骇人听闻的浩劫。“新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大萧条造成普遍的政治动荡和革命危机,三种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进行激烈的竞争。自由主义在大萧条后经历了嬗变,社会主义及民族民主力量不断壮大,全球力量重心从西欧向美国转移。

    材料三

    20世纪末,地球上大概有60亿人口,组成大约200个国家以及无数形形色色的非国家行为体。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题曲《火焰》:“我们就是地球。我们再次团结在一起”。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1. (1) 概括材料一中全球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二阐释该体系面临的挑战。
    2. (2) 结合材料二、三,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19. (2023高三上·宝安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研究社会治理可以从以下角度予以探究。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1政治体制

    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3法律与教化

    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6货币与税收

    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2.5交通与社会变迁

    2.6医疗与公共卫生

    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3.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5战争与文化碰撞

    3.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7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中外通史纲要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社会治理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要有结论)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点击登录
  • 20.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一个专业化的大工厂,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英国曼彻斯特,机器纺纱出现——织布业——印染业,随后,其他制造业、商业、金融保险、建筑业……。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893年的中国地区城市化率为6.5%,1949年,全国工业化率12.57%,城市化率10.6%。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不同是中英两国近代早期城市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的不同社会环境,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分值设置
分数:100分
题数:20
难度系数:0.4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第Ⅱ卷 主观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 18
  • 19
  • 20

备课组卷

备课组卷助手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