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 内容 |
13世纪中期《英国的法律和习惯》 | 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因为法律创作了国王 |
13世纪60年代政治诗歌《刘易斯之歌》 | 法律支配着国王的尊严……如果没有法律,他的统治将偏离正道 |
14世纪初《爱德华三世镜鉴》 | 根据普通法,任何人(也包括国王)都不应当援取另一个人的财产,如果所有者不愿意和没有正当理由的话 |
材料一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大帝对恒河流域或中国一无所知;欧亚大陆两端的罗马帝国和汉王朝,彼此之间实际上也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中世纪最早形成的伊斯兰教帝国,到8世纪中叶,已将国土从比利牛斯山脉扩展到印度洋,从摩洛哥延伸到中国边境。以后几个世纪里,伊斯兰教进一步扩张到中亚、东南亚和非洲腹地。13世纪的蒙古帝国,其版图包括朝鲜、中国、整个中亚、俄国和中东大部分地区。这些国家疆土如此空前辽阔,消除了由来已久的地区孤立。这时,欧亚各地区之间已有可能发生直接的联系并相互影响,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了整体化。
材料二 从1500年至1763年欧洲探险者的地理大发现,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欧洲人凭借他们在大航海活动中的领先能力崛起为全球霸主,标志着人类历史全球统一性的开始,人类的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由带头从事越洋探险的西欧人了解和绘入地图。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包括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等奢侈品,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已转变为基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的大规模贸易。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 德国启蒙思想与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理想性的法国启蒙运动不同,也与带有经验论色彩、显得温和的英国启蒙思潮不同。“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康德的讨论始终都是围绕着“你自己”这个中心展开的,启蒙的主题就是让人们自己自由、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认识发现世界。对一个民族来说,所谓启蒙意味着通过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批判,逐步摆脱旧的传统观念、制度和习俗的束缚,确立起新的价值,使自身精神得到彻底的更新和升华。
——摘编自储昭华《启蒙的自主性与明清思想的定性》
材料二 18世纪的拉丁美洲与宗主国的贸易以及其内部长途贸易发展迅速,农业和矿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宗主国在经济上加重了对殖民地的剥削,在政治上又堵塞了克里奥尔人(殖民地上层精英)的晋升之路,加之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冲击,殖民地精英们的自我意识愈发高涨。知识分子批评殖民地体制下的不公平和剥削,反对殖民统治和压迫,呼吁民主、独立和自由。他们积极创办学校、出版刊物、组织讲座和辩论会等,以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知识分子们研究和宣扬拉美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提倡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他们通过文学、演讲和政治宣传等方式,呼吁民族独立,主张建立独立的国家和民主的政府体制。
——摘编自宋霞《启蒙运动、科学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浅论》等
材料 世界从未静止不前,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会一成不变,历史上还未曾有哪个大国能够永久维持霸权。大国兴衰构成了世界历史的重要篇章,许多学者和政治家呕心沥血探寻其中的逻辑线索,产生了许多著述宏论。1987年,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对世界上不同时期出现的诸大国一并进行了考察,讨论涉及国际体系、政治架构、军事力量以及作为重头戏的经济实力的对比,为人们观察世界历史和国际事务的演变提供了独特视角。此后的历史也作出了诠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戛然解体。但对大国兴衰的原因难有最终答案,这不仅在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更是因为世界在变化,不同国家兴衰的轨迹不可能简单重复。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永远不会过时。
——摘编自孟庆龙《大国兴衰与更替的密码》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大国兴衰与更替的密码”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 由于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宗教信仰、政治分歧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巴尔干地区历史上战乱与冲突不断,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图①—④为19世纪后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形势变化示意图,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出序号,并说明理由。
试题篮
0